达州中学
首页 > 校园资讯 > 正文

强核报国志 人生不设限——记达州中学1999届优秀校友邓坚
2023-12-14 14:05:43   来源:    点击:

 
强核报国志 人生不设限——记达州中学1999届优秀校友邓坚
       在祖国的西南地区,有这么一座红色血脉浸染的革命老区城市——达州,厚重的红色文化、众多的革命英雄、辉煌的三线建设,让红色成为达州最鲜明的底色。1981年,邓坚正是出生在这片红色的土地,达州市达川区麻柳镇。从小在明月江畔长大的他,听得最多的是红色故事,见得最多的是红色遗迹,慢慢的,一颗红色“种子”也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里。
 

 
      “种子”的力量在于它能播下希望,引往光照的方向。1999年,邓坚顺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攻读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2008年,邓坚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从事反应堆热工水力与安全分析工作,这颗深埋心中的“种子”渐渐生根发芽,破土而出的力量来自不断突破限制。
 
“命运”不设限——改变轨迹的一句话
      年少的邓坚一直是大家眼中公认的“读书的料子”,爱学习、自制力强、有恒心、成绩好……一路被当作“模范”长大。
      1996年,15岁的邓坚不仅考上了省重点中学——达县中学(现dhy80999),同时还考上了省重点中专。家里人高兴坏了,考虑过后建议他去读省重点中专。因为在那个年代,能去读省重点中专其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前途是看得见的。邓坚当时差点就去读中专了,但他最终没有选择大家认为的光明坦途,而是决定进入高中继续学习,考大学。改变他决定的,是班主任老师的一句话。
       ——“把自己交给不确定性”。
      “在得知我准备去读中专的时候,我的班主任找到我,跟我聊了很多,分析利弊,他说,年轻人应该多出去看看,去大城市闯,把自己交给不确定性。”邓坚说,这句话让他备受触动。就这样,怀着“不确定性”踏上了三年的高中学习,而邓坚对于自我的坚定让他把“不确定性”变成了“确定”。1999年,经过三年努力,邓坚以优异成绩考上上海交通大学,用事实证明了选择的正确。“当时的目标就是走出达州,走出四川,去更远的地方、更大的城市看看,万幸我的目标达成了。”
      “把自己交给不确定性”这句话不仅改变了邓坚的命运,也改变了他对人生的态度——不断挑战、不设上限。
      “探索”不设限——突破自我的一次挑战
      博士期间,邓坚开始对核安全相关研究产生浓厚兴趣,并确立了“大型干式安全壳严重事故条件下氢气控制研究”博士课题,从此便踏上了核安全研究之路。2008年进入核动力院工作以后,邓坚主要从事反应堆热工水力与安全分析,并迅速成长为概率安全评价与严重事故专业技术带头人。
 

 
      时间一晃来到了2011年,福岛事故的发生对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国家紧急叫停了核电项目的审批,所有已开工的项目停工进行安全检查,已批准但尚未正式开工的不再开工。由核动力院研发的代表中国自主核电发展最高水平的CP1000(华龙一号前身技术代号)项目——福清5、6号机组,也被打上了“不再开工”的标签。“事故刚发生那段时间,没有一个晚上好好睡过觉,都在不停查资料做研判,弄清事故原委,应对各方解释。”邓坚说,当时情绪比较悲观,心里也憋着一口气。
      三个月后,中核集团召集院士专家“会诊”。按照“国四条”的要求,启动核电技术重点科技专项,重新布局核电技术研发,重新开展顶层设计,无疑又是从头开始。要满足三代核电要求,顶层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增加最先进、最严苛的安全措施。但是,要实现这个“最”字谈何容易。
      “核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华龙一号的论证改进难点重重。”邓坚说,如何让华龙一号在严重事故应对上具备高度可靠性和优势是当时摆在设计者面前的最大难题。
      “福岛事故不仅是警示,也是对从事严重事故分析技术人员的挑战。严重事故应对技术必将长期面临全方位的论证与考验,必须深挖机理、夯实基础,深入论证与分析,全面保证核能系统的安全。”邓坚说,作为核动力院严重事故专业的带头人,能够做的、也是必须做的,就是带领团队去探索,迎难而上!
      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而探索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唯有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才知道答案。通过多种方案比对,邓坚向总师推荐了压力容器外熔融物滞留这一严重事故处置措施。在论证可行性时,他通过对比演算非能动、能动、能动与非能动结合,这三种不同方案在传热效率、注水速率、可靠性等十多个关键参数的差异,创新性地利用“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设计思想,提出了堆腔直接注入保温层、早期高度过冷水注入等创新设计理念。“在正常供电情况下,设备会按照设置功能去执行相关操作,这就是‘能动’。当全厂断电时,系统依靠自然循环的力量来为堆芯降温,这就是‘非能动’。”邓坚说,当时国内普遍认为AP1000非能动设计已是最高水平,想要再创新几无可能。然而,凭借着团队的摸索前进、集智攻关,仅在两年时间内便成功研发出了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堆腔注水冷却系统,华龙一号压力容器外熔融物滞留策略最终成果也由专家评审团队鉴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邓坚不仅完成了挑战,更超出了挑战,打破了经验限制,打破了旧有的认知。
      如今,邓坚的电脑里仍保存着几百份华龙一号改进论证材料,几十本手写笔记本,部分笔记已交送国家博物馆作为华龙一号研发历程的见证。“从无到有的过程,肯定是异常辛苦的,但这也是突破自我的一次挑战,两年的时间,也让我从一个单项技术有优势的科研人员成长为了一个具备系统工程思维的专家。”回想这段时光,邓坚笑着说,并不觉得苦,因为探索过后的收获是美好的。
“坚持”不设限——势在必行的一次抉择
      2015年12月17日,为华龙一号“量身打造”的我国首套自主核电软件包和一体化软件集成平台(NESTOR)正式发布,涉及物理设计、屏蔽和源项设计、热工水力、安全分析、燃料元件、系统与设备设计、核电厂运行支持以及工程管理等多个专业领域。NESTOR的“横空出世”,让三代核电有了“中国魂”,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成套核电技术独立出口的能力。
      “软件自主化是一个必不可挡的趋势,而且核电要实现出口,这就是‘卡脖子’技术。”邓坚说,没有自主化的设计软件,就谈不上真正的核电设计自主化。
      2013年,邓坚开始分管研究室软件研发,组建团队、搭建模型、研究算法……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以前国内核电安全分析软件长期依赖国外商用程序,所以我们基础薄弱,对软件框架体系、基础理论模型认知也不足,这给我们自主化软件研发带来了极大挑战。”邓坚说,安全分析软件研发并不容易,一是模型很复杂,涉及流体力学、传热学和数学各种公式;二是软件复杂程度高,最复杂的软件有20多万行代码;三是需要大量的数据验证。“要做软件自主化,这些困难都是能想得到的,我们也做好了准备。”
      2015年的夏天对邓坚来说可能是最难熬的一个夏天,每天身边充斥着各种“争论”——系统程序技术路线,是沿着法系技术走,还是扔掉“拐棍”,重新出发?大家争论不休,法系技术成熟,短期是可以的,但长期不能做到自主可控。
      ——必须自主研发,做我们自己的软件!
      邓坚始终坚持必须走软件自主化研发之路。“我觉得这是一个正确的事,用正确的模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迟早会成功,只是早和晚的区别而已。”
      诚然,软件自主化研发是一条“长征”路,因为需要不停地更新迭代,需要一直坚持做下去,才可能把路越走越好。从2013年到2023年,邓坚已经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了10年,一代自主化核电安全分析软件成功实现工程应用,助力华龙一号“出海”。下一个10年已经开启,“我们下一步就是重新做求解器架构,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条路我还会一直走下去。”邓坚笃定地说。
“创新”不设限——始终秉持的一种态度
      如今,已经是博士生导师的邓坚,常常跟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做科研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才能真正出成果。

 
      在学生韩文斌眼里,邓坚就是一个非常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的人,不管是对华龙一号、玲龙一号热工安全设计技术的突破,还是软件自主化研发的成功,都离不开他对创新追求的“加持”。“邓老师非常关注国际前沿,经常给我们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和方向。”韩文斌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邓坚都会抽时间参加组会,跟学生一起探讨最新科技前沿与核能领域结合的可能性,往往在思想碰撞中都能爆发出一些“金点子”。更重要的是,一颗颗希望和创新的“种子”也悄悄播撒在了学生们的心里。
      “核动力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华龙一号走出国门等等,这些成绩的背后,都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创新’。”邓坚说,我们现在是在老一辈打下的基础上继续前行,创新不止,才能动力无限。
 
 
      而邓坚也说到做到了。一路走来,凭着对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邓坚屡创佳绩,并荣获了核动力院“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人才”、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天府科技菁英、四川省杰出青年、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青年优秀创新人物、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等诸多荣誉。不久前,教育部正式公布了2022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员名单,邓坚成功入选,这也是中核集团首个“长江学者”。“这只是在恰当的时间得到的一个认可,仅此而已。”对于获评“长江学者”,邓坚看得很淡,虽有开心,但更多是责任。他说:“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把这份事业长长久久地做下去,还要做优、做强。”
记者手记——大胆,突破自我
      科研“开花结果”的背后,总是少不了对突破的追求。从山区小镇到国际化大都市,再到为了核动力事业耕耘十五载……在重大的人生选择上面,邓坚总是大胆的,不设限制的,突破自我,坚持不懈,迎难而上,这样的人生态度应用于科研工作中,成为他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的动力之源。
      更可贵的是,邓坚还用实际行动感染着周围的人。“种子”的力量随风传播,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秉持敢拼、敢闯、敢干的信念,乘着时代之风,怀揣伟大之梦,他们正在强核报国的道路上奋勇攀登、砥砺前行。
来源: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编辑:陈泓静   校对:吴发明   初审:潘光东   终审:杨   勇)
 
 

上一篇:市电视台特别报道达州中学杨柳校区
下一篇:【喜讯】小组顺利出线!晋级“贡嘎杯”总决赛!


COPYRIGHT 2016 dhy80999 - dhy大红鹰充值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dhy80999 | 后台登录
行办:0818-2762307  招办:0818-2336345  邮箱:scsdzzx@sina.com
区教育局举报电话:0818-2762307  举报邮箱:dcqjyjsdsf@163.com
备案号:蜀ICP备18016399号   技术支持:达州科创网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